(六)PM2.5納管制,加速改善空氣品質

 

中時電子報/記者黃志偉報導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PM2.5」,是目前許多國家在推動國民健康上重要指標,在中國大陸也是許多人每天關心的數值;在台灣,許多人對「沙塵暴」或「大陸霾害」都不陌生,但提到「PM2.5」,卻還不是很清楚。為進一步提升空氣品質,維護國人健康,臺灣環保署已於101年將PM2.5納入管制並訂定改善目標,加速改善環境品質。

  

        什麼是「PM2.5」?PMParticulate Matter縮寫,指在大氣中漂浮並可能混合碳、氮氧化物、硫氧化物或各種金屬元素等的顆粒狀物質,是空氣主要污染源。PM按照物質粒徑以微米μm為單位分成幾大類,其一是直徑10微米以下的懸浮微粒「PM10」,是可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;另比PM10更細小的是直徑≦2.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「PM2.5」,其粒徑只有頭髮1/28,小到可穿透呼吸系統,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危害。

 

  PM2.5來源大致可分為自然源、原生性及衍生性三種,自然源包含火山爆發、森林火災、地殼岩石等;原生性為火力發電廠、石化工廠、一般工廠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;還有衍生性為工廠、汽機車、石化業所排放的有毒細懸浮微粒。因此,戶外像中國大陸沙塵暴、印尼森林火災、工業區氣體排放、路上汽機車廢氣等都是PM2.5主要來源;而室內像抽菸、炒菜、燒烤等也會產生PM2.5

 

  臺灣受到工業發展、汽機車密度高、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,空氣品質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。而每年到3月到5月大陸沙塵暴嚴重,更讓臺北及基隆等地PM2.5濃度飆高。

 

  PM影響健康包括呼吸系統、心血管疾病及死亡。為優化空氣品質,環保署已於101514日訂定我國PM2.5 24小時標準值為35μg/m3、年平均值為15μg/m3,該標準與美國及日本發布之較嚴格標準值一致。102年我國PM2.5年平均值為22.7μg/m3,與109年達成15μg/m3以下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,因此環保署持續從石化、工業、交通污染源排放管制等多管齊下改善空氣品質。(2014/05/30

 

減碳小編大聲公:

        維持良好的空氣品質,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,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,避免自行騎()車,以及不在室內進行抽菸等行為,都能杜絕PM2.5的產生,市民朋友趕緊來響應吧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《回首頁》